查看原文
其他

新闻 | 张智中教授专题讲座:许渊冲之后,汉诗英译怎么办?

       2021年10月20日,杭城细雨绵绵,带来初冬的凉意。紫金港外院的教室里,却如沐春风。外院师生齐聚一堂,聆听诗歌翻译大家张智中教授风趣幽默的讲座,会场座无虚席,气氛热烈。本次讲座由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所长郭国良教授主持。

       讲座伊始,张智中教授就抛出一个令人深思的引子:汉译英的作品,如果在英美国家没有读者,翻译何用?

       张教授从已故的翻译泰斗许渊冲先生讲起,深情回忆了两人因《许渊冲与翻译艺术》一书结缘,多年来相识相交的往事,志同道合,共谈翻译,往事历历在目。张智中教授充分肯定了许渊冲先生对中国翻译所做的贡献。许渊冲先生百岁的人生中,从事翻译八十年,为中国古典诗词英法翻译事业穷尽毕生之力,惊艳了世界,为促进中国文化的国际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。让中国文化走向全世界,是许渊冲先生毕生的心愿。正如在他的第一本论文集《翻译的艺术》前言中所写:“中国文学翻译工作者对世界文化应尽的责任,就是把一部分外国文化的血液,灌输到中国文化中来,同时把一部分中国文化的血液,灌输到世界文化中去,使世界文化愈来愈丰富,愈来愈光辉灿烂。”许渊冲先生还开创了中国学派的翻译理论“美化之艺术,创优似竞赛”。他对翻译的极度热爱,对美的追求,也引发了多次翻译论争,也正是这种论争给学界吹来了翻译批评之风,碰撞出思想的火花。

       张智中教授指出,中国诗词要打动西方读者,要考虑到时代背景。唐诗宋词距今一千多年,当前的翻译要考虑到读者的接受问题,译者要解放思想,不要拘泥于韵律,否则容易产生“因韵害义”的情况,这也是许渊冲先生一些译文的不足之处,也由此影响了英译诗词在西方世界的有效传播力度。时代在发展,语言也不断发展更新,译者的语言积累也需要不断更新,才能译出让西方人理解、读得懂、产生共鸣的诗词。

       许渊冲先生乘风西去,这颗巨星的陨落是中国译界的巨大损失,译界缅怀追思,同时也在探寻,中国的汉诗英译怎么办?讲座的后半部分,张智中教授提出了从四个方面继承与发展许渊冲先生的翻译思想。

      (1)要避免劣势,创造出美的译文。译者要坚持读英文,译古诗,解构思想。张教授分享了自己每天阅读英语的学习习惯,足够的语言积累,才能译出地道的英语。

      (2)读者三之论:知之,好之,乐之。汉诗英译,要认真思考如何才能吸引、打动西方读者,让西方读者能够理解汉诗的美。英译时可以改变诗歌的形式,不要拘泥于韵律。张教授以《静夜思》一诗实例说明唐诗翻译成新诗格式,也别具一格,甚至可以做成倒三角的钻石形状。每一首诗都是艺术品。译者要解放理念,不断探索,充分考虑到目标读者对诗歌的接受度。

      (3)突破以“信”为本和以“韵”为诗的翻译执念。许渊冲先生的诗歌翻译是以“韵”为本。我们要突破他的“韵”为本。新诗不是以“韵”为本,当代人更容易理解新诗。

      (4)“译可译,非常译;忘其形,得其意。”他指出译者要忘汉诗之形,得译诗之意。狭隘的形式就是诗歌的排行,我们要解放思想,抛开形式,译出诗歌之意。

       张智中教授的讲座饶有风趣,赢来在座师生的阵阵掌声,尤其是回忆他与许渊冲先生的往事时,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内心赤诚、坦率可爱老先生形象,令人印象深刻。

       讲座最后张智中教授向在座师生呈现了他自己的汉诗英译。这也是张教授对汉诗英译未来走向的解答与启示。其中《静夜思》这首诗,就译成28个英语版本,从不同的角度,用不同的形式将英语的美融合到诗歌中。张教授对汉诗英译的热爱与研究的深入由此可见一斑。由此也不难理解张智中教授被许渊冲先生赞为“中国新一代翻译者当中汉英双语能力皆非常出色的年青一代翻译者。”而这些成就都离不开背后的辛勤汗水与英语阅读的积累。他一再呼吁学子们要放下手机,多读书,多积累。

主讲人简介

张智中,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、翻译系主任、博士生导师,中国典籍英译专业委员会副会长,天津师范大学跨文化与世界文学研究院兼职教授,《国际诗歌翻译》等季刊客座总编等。研究方向:汉诗英译。已出版编、译、著100余部,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,曾获翻译与科研多种奖项。

文/张淑霞图/何文忠浙江大学中华译学馆浙江大学翻译学研究所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